南京师范大学
专接本招生网
招生热线: 13814026161

南京师范大学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碳"索未来

2024-12-09
为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进碳中和领域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12月6日,南京师范大学“学科交叉青年思享汇”第七期在仙林校区举行。活动围绕“碳中和科学工程”主题,对相关学科交叉发展深入交流探讨。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上海理工大学杨茉教授,中国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研究会理事、北京交通大学贾力教授,教育部能动教指委副秘书长、浙江大学俞自涛教授,我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任雷鸣,以及校内外多名专家教授、青年学者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由学科处处长、“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晓锋主持。任雷鸣在致辞中指出,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集聚多个学科、多个行业的努力与智慧。希望本次学科交叉活动能够有力推动双碳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更多优秀成果和创新思想,更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校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宏旻教授主持青年教师报告环节。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环境学院以及地理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针对“碳中和科学工程”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付更涛教授作题为《稀土增强电催化》的报告,分享团队在稀土材料合成、稀土催化机制解析以及能源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突破。
 
马妍姣教授作题为《高熵驱动电极稳定优化电池能效机制》的报告,分享其针对电池电极结构和传质阻力问题开展的高熵驱动电极结构稳定机制以及活性中心构筑超离子电子传输网络的研究成果。
 
刘晨晗教授作题为《固态热调控》报告,分享团队在热输运强化调控、热输运可逆调控以及热输运逆向调控(电卡制冷)方面的研究进展。
 
张钢教授作题为《射频功能集成无源电路综合理论建模方法》的报告,分享团队围绕射频无源电路方面基础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进展与突破。
 
雷沛副教授作题为《人类活动对湖泊“碳&汞”相互作用的影响》的报告,分享团队围绕人类活动与湖泊甲基汞的生成和降解的复杂耦合关系问题,所开展的气候变化对湖泊甲基汞生成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姜启豪副教授作题为《以小见大:地表水-地下水界面碳-氧-氮输运的动力学观测与耦合建模》的报告,分享团队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微生物呼吸耗氧的尺度效应以及河床氮循环与N2O排放规律方面的研究。
 
杨茉教授充分肯定我校围绕碳中和领域设置交叉学科的重要举措,指出各个学科之间的青年人才要充分沟通交流,在学科交叉中寻找问题,发现突破口,通过优势互补产生标志性新成果。
 
贾力教授对于我校碳中和领域取得的相关成果表示高度肯定,指出青年人才在研究方向选择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关注国家重大需求以及学科交叉领域潜在增长点,聚焦研究方向,持续积累并取得突破。
 
俞自涛教授指出,在学科交叉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不同学科间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要保持开放心态和持续的相互学习,真正实现跨学科之间沟通交流,为学科交叉奠定基础。
 
朱文磊教授建议青年学者在成长过程中,持续跟踪领域内先进团队的研究进展,聚焦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中注意保持自身研究特色。
 
赵俊明教授和与会青年学者在个人成长中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介绍不同发展路径的区别差异,围绕青年学者自身特色提供针对性建议。
 
金光球教授指出,学科交叉应当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前瞻性的布局谋篇,持续拓展知识框架,并建议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机制的创新调整,组建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交叉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
 
唐亚文教授建议与会青年学者要充分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多学科之间充分沟通交流,通过资源相互共享、人才联合培养等不同举措,实现学科交叉的正向循环。


 
本次活动不仅为我校与兄弟高校,以及学校碳中和科学工程领域相关学院搭建宝贵跨学科交流平台,更是为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协同创新活力铺设坚实基石。在这一平台上,与会学者与专家们围绕碳中和领域,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应用,展开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更加明确碳中和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和协同策略,共同推动碳中和领域创新发展。

上一篇:南师大举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女排精神”宣讲活动
下一篇:南师大专接本紫金校区住宿条件怎么样?

首页 电话 录取查询 预约来校

录取查询

预约来校